北响堂山 | 北洞

位于河北南部武安县的北响堂山北齐石窟由三个主要石窟组成,三窟均位于鼓山西向的半山腰处。今天这个地区主要是农业区和矿区,但据文献记载,此处位于北齐首都邺城的附近,是皇室宗亲出行时停歇的地方。根据山下智力寺立于1159年的石碑内容来看,这组石窟始建于北齐开国的文宣皇帝年间(550-559)。此处本应该刻有和石窟同时期,记录了石窟开凿过程和窟主身份的题记,但是这些材料并没有保存下来。在洞窟入口附近有一些大型石碑的残迹,石碑上面很可能曾经刻有这些信息。唯一的北齐题记,记录的是关于572年北齐朝臣唐邕在此处施刻经文的事情。我们可以推测这段文字是石窟营建趋近尾声时所写的。今天石窟寺造像的残破状况,虽说有十几个世纪的自然侵蚀以及地震影响,,但主要由于1910年至上个世纪中叶的人为破坏。为了迎合不断扩大的中国艺术市场的需求,北响堂石窟中大部分造像的头部和手部被盗凿。之后不久,为了可以让当地人继续在此进行相关的宗教活动,人们对石窟进行了一定的修复,补上一些新的头像和人物造像来代替那些被盗走的文物。

北洞窟前立面

北洞窟前立面

北洞也被称为“大佛洞”,是响堂山石窟群当中开凿最早的洞窟。北洞非凡的设计融合了佛教宇宙观中独特的时间与空间观念,并且可以和北齐建国的历史事件联系到一起。石窟外部立面由于十六世纪的一场地震和长时间的自然侵蚀受到破坏。石窟入口处用石块重修过,入口上方是三个为洞窟引入阳光的明窗,入口顶部还有类似覆钵顶的痕迹。。洞窟内部设有大型的方形中心柱,柱上雕刻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大佛,每尊佛两侧立有胁侍菩萨。围绕中心柱四周的石壁上和中心柱顶部刻有许多体型稍小的佛、菩萨和其他神祗,其中包括飞天和鬼神,这些形象都以高浮雕的形式展现得栩栩如生。石刻的造型工艺十分精妙,人物造像、光背火焰、以及由莲花、摩尼宝珠和装饰图案所围绕的覆钵顶塔形龛,无不体现了高超的雕刻技术水平。

北洞中心柱正面 (西侧)佛像光背

北洞中心柱正面 (西侧)佛像光背

北洞中心柱正面 (西侧)

北洞中心柱正面 (西侧)

北洞中心柱,北侧

北洞中心柱,北侧

北洞中心柱,南侧

北洞中心柱,南侧

北洞中心柱,西南角,风神王

北洞中心柱,西南角,风神王

北洞中心柱北侧,香炉

北洞中心柱北侧,香炉

北洞中心柱北侧,河神王

北洞中心柱北侧,河神王

北洞中心柱南侧,树神王

北洞中心柱南侧,树神王

北洞中心柱南侧,风神王

北洞中心柱南侧,风神王

北洞中心柱西侧,象神王

北洞中心柱西侧,象神王

北洞中心柱西侧,头光

北洞中心柱西侧,头光

北洞前壁浮雕

北洞前壁浮雕

北洞南壁,上侧,摩尼宝珠和莲花

北洞南壁,上侧,摩尼宝珠和莲花

北洞南壁, 塔形龛

北洞南壁, 塔形龛

北洞东南角塔形龛

北洞东南角塔形龛

北洞前庭南北部各有一小窟,南部小窟大概也是北齐时代开凿的。其中造像都已被损毁或移走,石窟东璧还有些宋代增添的石刻。 中间佛像坐落在一个莲花底的方形须弥座上,其中佛头已失。佛像身后有浮雕形式的火焰型背光,两侧共有六名侍者,但是其中两尊独立造像已经消失不见,其他四个胁侍还有残像见在。